导语
古代的文化和审美对陶瓷的器型有很大影响,器物首先要满足使用需求,而后讲究美观,以使用需求趋动器皿工具创新,建盏亦如此。此篇,武夷建盏便从使用角度来分析建盏4大器型。
▲建盏的四大器型
建盏造型的共同特征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但局部又有所不同。根据考古类型学的原理,从口沿入手,结合腹部及底足的变化,可把建盏区别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
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斗茶,市井茶肆流行分茶,为适用这两种饮茶方式,应运而生出不同类型的茶盏,准确讲,用于斗茶的只有束口盏,撇口、敞口、敛口皆用于分茶。
▲宋朝点茶部分用具
按大小来分:适合斗茶的束口盏基本是11cm-15cm的中型口径。用于分茶的则有母盏和分盏,母盏是大于15cm的大型口径,有的能够达到28cm甚至更大,分盏是客用的饮茶器具,口径一般会在11cm以下即小型口径,此外也有大于12cm的,不能一概而论。
束口器型
束口盏,口沿曲折,外缘向内收缩,约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内壁则相应形成一周凸圈。因口沿以下有约1cm向内收束的凹槽,故名。
包括2种形制,深腹和浅腹。深腹造型峻拔,浅腹则更显敦厚。
束口碗在历次窑址发掘出土时数量最多,因此它们都是建窑最典型的器物,其中又以束口碗最具特色,是建窑首创的上乘造型。
“盏因茶而生”就是指束口盏完全是为了斗茶才诞生出来。两宋300余年,束口盏横扫一切,独步茶界,无与匹敌。
束口盏口沿以下约1-1.5厘米左右向内束成一圈浅显的凹槽,我们叫它“注水线”。
注水线的设计,可以避免用茶瓶倾倒热水时,热水向外飞溅(撇口如果用力过猛,对面的客人可能被水溅到)足见古时匠人之细心。
束口小盏由于口沿向内凹,更贴合嘴唇,使茶水不会轻易从嘴角流出,所以束口盏器型为最实用的器型。
▲建盏大师陈大鹏,束口红鹧鸪手刻版
陈大鹏老师此束口鹧鸪斑盏在室内灯光下,釉面上的玻化感更为明显,具有较强的反光。鹧鸪斑点也更为鲜艳,斑点之间的界限也更加明了、清晰,视觉上的立体感也更为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陈大鹏老师的手刻款识,入手升值空间很大。
敛口器型
敛口碗,口沿微向内收敛,造型较丰满,有浅腹有深腹,圆弧型壁。常见中小器型,小型器的比例较高,样式也很多,主要作为饮茶的小杯。
敛口器型在宋代或存世中多以小盏为主,偶见茶碗器型,但数量不多。
▲建盏大师阙梅娇 敛口黑底银斑盏
这里所述的敛口与现代的钵型盏是有区别的,忽与钵型盏混淆。
敛口盏虽与嘴唇贴合没有束口盏那么紧密,但由于口沿处较薄实用度也相当高。
敛口盏外露面积小,容量却特别大,而且捧在手里沉稳有质感,利于静心。
▲建盏大师阙梅娇 敛口黑底银斑盏
阙梅娇老师此款敛口油滴盏造型古拙、釉色莹润,油滴疏密有间、大小恰到好处。
敞口器型
敞口碗,敞口,腹较浅,壁斜直或微有弧度。茶汤注入容易溅出,但器型优美,口沿处较薄与嘴唇贴合度较好。
▲建盏大师裴春元,斗笠彩金大盏
裴春元大师的彩金建盏系列非常具有代表性,目前建盏界能作出如此特别的建盏作品大师屈指可数,此盏收藏增值空间巨大,作品价格已经逐年提升中,喜欢的朋友不可错过!
▲建盏大师裴春元,斗笠彩金大盏
撇口器型
撇口碗,口沿外撇,弧壁,有浅腹有深腹,造型较丰满也有较挺拨。
虽然造型优美 ,但茶汤注入时容易溅出,与嘴唇贴合度低,茶汤容易顺嘴角流出,是四个器型里较为不实用的。
▲建盏大师黄美金,撇口金油滴
建盏在烧制时,釉水会融化,所以这种陡峭的壁很容易导致盏口挂釉不足,所以需要盏匠拥有很强的把控力。
建盏的器型,各有千秋,各有其适宜的场合。而现代创新的器型,看工艺师的设计能力与造型能力,各花入各眼。建盏的形态之美固然重要,但其釉色之美更是令世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