匣钵丨烧制建盏的保护罩

时间:2017-11-04 16:15来源:武夷建盏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043.jpg


小编于武夷建盏展厅入口处看到展示柜中陈列的匣钵和建盏残片,盏友们是否好奇这匣钵到底为何物?给建盏的烧制带来了怎样的改革性转折?又是如何具体使用的呢?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050.jpg


何为匣钵

匣钵,建窑的匣钵称为钵形匣,外形弧曲,形如碗、钵,呈漏斗状,故又名漏斗匣钵。钵形匣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随形匣钵,即匣随器形。建窑匣钵与其他窑口不同的是,底部是尖的,这是由于建盏小圈足、斗笠状的器型特征所决定的。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055.jpg


武夷建盏展厅内宋代老盏及匣钵


匣钵诞生

其实,建窑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匣钵烧制瓷器的,建窑的创烧阶段是在晚唐,当时并没有匣钵,而是采用托座叠烧的方式,所烧制的产品都是上下相叠的,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成品遗留着支钉痕,影响瓷器的美观。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100.jpg


匣钵最早出现于南朝末的湖南湘阴窑,呈直筒状;在隋代,仅有非常少数的窑口使用;到了唐代,匣钵迅速普及到全国各地,一般呈钵形;至宋代,钵形匣钵和筒形匣钵均被流行使用于各大窑口。建窑开始使用一种漏斗形凸底匣钵,并且采用仰烧的方式来烧黑釉茶盏,这个方法很好地去除了支钉痕,固被一直使用了下去。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114.jpg


匣钵的种类有:直筒匣、钵形匣、碗形匣、盒式匣、方形匣、椭圆形匣、平底直壁浅式匣等。钵形匣比直筒匣出现稍晚,在唐代后期开始流行,后一直沿用至明清乃至现代,是中国流行最广、用量最大的匣具。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124.jpg


匣钵演变简史



匣钵作用

1.从前的烧制方法使得建盏胎体直接接触明火,建盏表面容易受到污染;而匣钵则很好地隔绝了建盏与明火,使得建盏能够在匣钵内自由发生反应,产生釉面上玄幻莫测的变化,不会被其它灰尘所污染。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158.jpg

“一钵一器”式匣钵装烧


2.匣钵的密封性很好,能够有效控制进氧量,使盏在均匀的高温环境中烧炼成瓷,同时又能避免外部骤冷的空气侵入时,造成窑内突然降温,导致盏收缩炸裂。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203.jpg


武夷建盏展厅内宋代建盏残片


保持匣钵内的温度,使得气氛处于很好的范围。而气氛及温度又是烧制一只好盏的决定性因素,这两个因素把控好了,建盏的品质自然也升高。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207.jpg


武夷建盏展厅内匣钵


3.宋代匣钵造型奇特,呈漏斗形,底部是尖的。这么设计造型是有其理由的。宋代建窑兴盛之时,主要烧制的就是茶碗,而茶碗造型基本是口大足小,用这种漏斗形尖底的匣钵,能够使上一个匣钵与下一个盏的盏面更加贴合,增加密封性,且匣钵由耐火材料制成,坯体厚,承重能力强,可以一个匣钵、一个匣钵地层层累叠至窑顶,最大化地利用了窑室内的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建盏的产量。


微信图片_20171104145212.jpg微信图片_20171104145217.jpg


武夷建盏展厅内匣钵尖低细节图


匣钵对建盏的烧成具有保护与扩大装烧容量的双重作用,保证了建盏的釉面效果、产量以及成品率,进而使得建盏成为宋人最为推崇和流行的茶盏。

同时,匣钵的发明和普及,为中国瓷器优质、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商品瓷行销世界、与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对中国陶瓷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中国陶瓷“重釉不重胎”的工艺传统,也有赖匣钵的发明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