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8年3月29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窑建盏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慧敏、杨敏亲临武夷建盏厦门实体展厅进行指导交流。经此交流所获颇多,此篇先为藏友们介绍杨敏老师及其古鸟作品。
▲建盏大师杨敏持其古鸟盏为大家讲解
2月2日,中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缅甸琥珀中发现了一只目前为止最完整的古鸟,而且是在琥珀中发现的发育程度最高的古鸟。
唯一的直口器型
就建盏而言,一直受到关注的是极富个性的釉色,而器型则长时间被忽视,但它却是建窑的根本所在。目前建盏可分为束口、撇口、敞口、敛口四大主流器型。
▲建盏大师杨敏老师“古鸟”作品
而杨敏老师的古鸟作品以直口器型呈现,这种器型在建盏界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仅看器型便可知是杨敏老师之作。
直口器型不仅在拉坯阶段就大有难度,而且将釉色的发色保留在这直口上更是难上加难,须是掌握釉水的流动性与烧制技巧才能使这釉色完美呈现。
坚持传统:古法烧制
近两年建盏烧制从业人数的剧增,产品泛滥,行业陷入低端无序的竞争状态,昔日高贵、品味、风雅的器物代表沦为充斥街边小摊的寻常工艺品。
从技艺断代到再次绽放,整整用了近800年,短短数年,从闪耀登场到形象瞬间跌落,让相关爱好者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
▲建盏大师杨敏老师“古鸟”作品
杨敏老师杨敏老师毕业于福建省林业学校,《土壤专业》,他在专业的本身,具备了对土壤选材、分析、实验上的优势。他在初期对建盏泥料、釉矿、草木灰等进行了专业的分析。
建盏的烧制其难点在于原料的取材、配比、制作细节、温度的控制及还原力度,只有这几个条件在不同的环境相互作用下,方可达到完美的作品,杨敏老师运用专业知识,始终坚持传统,采用古法烧制建盏。
据杨敏老师介绍,整个建盏工序皆由其亲力亲为,且始终坚持一炉仅烧5只盏。建盏受坯、釉、窑温、窑中气氛等多方制瓷因素的制约,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低,一炉精品屈指可数。如此,皆只为复兴建盏文化,使其重回昔日风华。
黑底银壁黄斑的全釉盏
众所周知,为防止粘底,建盏通常施半釉,但杨敏老师在基于传统施半釉的基础上创新创作了一款施全釉的鹧鸪斑的古鸟作品。虽增加的烧制的难度,但也体现的其烧制技艺的高超。
▲建盏大师杨敏老师“古鸟”作品施全釉
1998年,建盏界泰斗李达老师曾在《陶瓷学报》上发表其论文《论鹧鸪斑建盏》中有附一张鹧鸪鸟的图如下:
▲鹧鸪鸟羽毛黑、银、黄三色层次分明
杨敏老师的此作品以“古鸟”命名,合字为“鸪”,意指其釉色纹理乃鹧鸪斑。此盏的斑纹犹如鹧鸪鸟的羽毛,黑底银壁黄斑,纹理清晰分明,盏外的斑纹层叠交错,其纹理便可观古风,乃复古上品。
▲建盏大师杨敏古鸟作品 釉色细节
在烧制的过程中,玻化与斑纹的体现是成反比的,一般情况下,玻化效果好的盏,斑纹的效果很难达到很理想的状态。
这源于在窑内烧制时,晶体胚、釉在高温析晶过程中,温度过高或窑中气氛过度,晶体呈现于表面而失去玻化效果。
玻化效果强的盏析晶不完全,斑纹效果不理想,而杨敏老师凭借多年烧制技艺经验的积累,在此分寸上拿捏的极好,将玻化控制在了0.2-0.25丝即最能展现釉色之美的范围。
谈论其作品之余,杨敏老师还向武夷建盏透露,其即将参与建盏评判标准的规划制定。有了统一的评判标准后,便能更好的提升建盏品质,规范建盏市场。
武夷建盏希望杨敏老师未来能够为藏友们带来更多更多精美的建盏作品。